【www.kangaroo-egg.com--新闻资讯】
互联网保险在2015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在2234亿元保费收入中,包含投连险和分红险在内的理财型人身险产品保费收入达到1219.4亿元,占据互联网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 五成来自理财型产品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为223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60%,比2011年增长近69倍。同时,互联网保险渗透率也从2013年的1.7%提升至2015年的9.2%。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达到110家,占全行业保险公司比重由2011年的23%大幅提升至74%。
数据显示,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主要来自于短期理财型人身险以及车险产品,包括万能险和投连险在内的理财型产品保费达到1219.4亿元,占保费收入的55%,2014年为261.4亿元,2013年为29.4亿元。 此类产品的爆发其实并不令人意外。2015年4月1日,保监会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账户有关事项的通知》,确立了投连险产品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连接低至1000元起的公募类产品投资者和高达100万元起购的非标资产的金融产品的地位,而随着险资大举为投连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早有研究机构预测,投连险产品发展的第二春已然来临。
华宝证券分析人士在研报分析投连险的竞争力时表示:“投连险产品与现有的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同属资本市场的三大类公募产品。其中,公募基金主要投资于二级市场,而银行理财产品则通过庞大的银行理财池对接非标产品,由于复杂的投资机制,展现给投资者的收益往往不高。而投连产品作为一只类公募产品在嫁接公众投资者和非标产品时,提供了不俗且稳定的投资收益,颇具竞争力。”
成绩也确实显示了投连险的竞争力。在华宝证券排名体系内的185个账户中,2015年仅有6个投连险账户的收益为负。不涉及股票等高风险领域投资的“类固定收益型投资账户”回报率在4%~8%之间。
互联网渠道
成中小险企突围利器
理财型人身险产品的迅猛增长还得益于中小险企的鼎力“支持”。比如,分红险这种能快速增加保费收入的险种,就深得中小险企的支持。
根据日前保险行业协会对互联网人身险累计保费收入的统计,2015年富德生命人寿以332亿元位列第一,接下来分别为国华人寿、弘康人寿、光大永明、前海人寿、工银安盛、珠江人寿、阳光人寿、建信人寿以及华夏人寿。
不难看出,互联网人身险的主要主体还是中小寿险公司。曲速资本发布的《2016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认为,对于这些保险公司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其主要渠道,互联网开辟了中小寿险公司发展的新机遇,成为其突破传统渠道瓶颈制约、借助理财型产品实现保费规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外,第三方平台依托其流量、结算和信用等优势,实现保费收入1423.8亿元,占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的97.2%。对此,国华人寿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部总监赵岩还认为:“当前,银行也更多地介入到了互联网保险领域。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中,40%的体量应该是来源于银行的网银、客户端等电子化渠道。带有O2O性质的平台增长比纯线上平台保费收入增长更快。”
互联网人身险保费
增速或将趋缓
尽管依托理财型人身险产品使互联网保险行业保费取得爆发式增长,助力中小险企保费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有专家指出,对于行业而言,互联网人身险仍处于初级阶段,八成以上的理财类产品脱离了保险的本质。人身险保险公司对互联网的应用,也仅仅体现在把互联网当成渠道再用。
东吴证券分析师丁文韬表示,互联网保险难以切入高价值寿险业务,此类产品个性化程度高、产品条款复杂,需要营销人员的反复沟通和解释,难以适应互联网渠道销售。而中短期理财险、车险、意外险等简单、高度标准化的保险产品,则在互联网保险平台具有天然的优势。
与此同时,丁文韬认为,由于监管收紧,中短期理财型人身险产品增长将面临发展瓶颈,由此造成互联网人身险保费增速趋缓。
不久前,为强化对资产负债错配和流动性风险的管控,保监会发文要求,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两倍以内,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应立即停售,存续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满3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规模在3年内按照总体限额的90%、70%、50%逐年缩减,3年后控制在总体限额的50%以内。
在理财型人身险产品中,具有期限错配嫌疑的当属万能险和类固定收益投连险账户。网销的很多投连险产品封闭期一般都非常短,因此,对于投资非标资产的账户来说,流动性和项目风险管理是重中之重。东吴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随着保监会对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这类高现金价值的类固定收益账户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审慎性监管带来的资产负债动态匹配有助于投连险健康发展,类固定收益型投连产品在今后依然会成为很“抢手”的产品。